(原标题:第一位白金分析师吉安股票配资,退休了!)
卖方研究第一位新财富白金分析师赵金厚,退休了。
赵金厚是中国资本市场卖方研究业务发展的亲历者、见证者,也是卖方研究业务的一段“传奇”。这份“传奇”沿着卖方研究的道路走了27年,现在走到了终点。
1993年,当了近10年教书先生的“赵老师”,转战研究生考试,毕业后被保底年薪20万所“诱惑”,踏上了卖方研究之路。27年职业生涯中,赵金厚从零做起,钻研中国农业长期历史演变及发展趋势,摸索出一套农业相关子行业的分析逻辑框架,总结农业企业的商业模式及核心要素,为后来的研究者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赵金厚也在2003—2009年连续7年获得新财富最佳分析师农林牧渔行业第一名,也借此成为新财富评选史上首位白金分析师。
在资本市场,近30年跌宕起伏,不知多少雨打风吹,赵金厚却难得一直坚守在研究岗位直到退休。在确定性越加稀缺的当下,采访一个退休的分析师,更像是了解一段历史,以此来印证一份期待——“卖方分析师,也是可以干到退休的!”
退休的分析师
赵金厚的金融生涯,从头到尾也就两句话。1997年,他加入浙商证券前身的金华信托证券管理总部研究所,成为国内早期的证券机构研究员,1999年转入申万宏源研究前身申银万国证券研发中心。
赵金厚走上研究之路更多是偶然。1985年,赵金厚毕业后被分配到盐城市射阳县黄海之滨的一所中学任教,当过9年高中数学老师,送走了6届毕业班。后来他考上上海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研究生。1997年,研究生毕业的赵金厚又要开始找工作了。
“我那时对于资本市场还不了解,求职更多希望找一份银行、大型国企或者政府单位的工作。”赵金厚回忆当年,更多是身处大时代的茫然和困惑。
这时候,他的一位同学,现在已经是申万宏源证券执行委员会成员的李雪峰,特地到上海财经大学了解上财毕业生的求职意向,上财毕业生都十分坚定地要去证券公司,并说有证券研究机构宣称,分析师的保底工资是“年薪20万”。
这个数字震撼了赵金厚,他听从李雪峰的建议,开始更多关注金融机构的机会。最终,赵金厚加入了金华信托。
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中国的证券市场整体低迷,但是一些富有远见的证券研究机构却逆势开始扩张。从后来看,年内的两件分水岭事件,彻底改变了证券分析这一行业。
一是分析师的从业资格认定方面。随着《证券期货投资咨询管理暂行办法》及其《实施细则》公布并实施,对从事证券分析工作的人员与机构实行资格审查。首批证券分析师资格申报开始后,因为需要提供相关研究报告等材料,尤其是在从业资格认定需要考试后,一大批活跃在电视、电台、报纸、杂志等媒体的“股评家”纷纷“下岗”。
二是公募基金的成立,这应该是证券分析师真正形成的标志性事件。公募基金成立后,分析师的研究成果有了出路,研究可以创造价值,彻底改变了过去研究所“成本中心”的定位。“研究换佣金”模式的成立,让卖方分析师的研究成果,开始有了市场需求。
借着扩张的东风,1999年,赵金厚入职申银万国证券研发中心,开始研究农林牧渔行业。他当时没有想到,这一做就是25年。2024年5月,赵金厚从申万宏源研究所正式退休。
事实上,和赵金厚有同样资历的分析师们,大多不是转型投资,就是早早走上了管理岗位,像赵金厚这样能一直坚持研究到退休的,凤毛麟角。
“在中国现有卖方证券研究市场竞争环境下,能干到退休真不是件容易的事!”赵金厚感慨,市场普遍认为卖方证券研究是一个吃“青春饭”的职业,国内在卖方分析师岗位上“退休”的分析师也确实不多。年轻卖方分析师或许没有多少人敢断言,自己一辈子要从事卖方研究。卖方分析师干上几年,或主动转型“买方”做投资,或成功升职做管理,或“派点”“排名”下降被动转岗。
“这样说来,我真的算是卖方分析师中的幸运者。”赵金厚也对自己所在的平台表示了感谢:“回想自己36年的职业生涯,其中的25年在申万宏源研究所度过,是申万宏源研究所‘注重传承’‘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让我有机会在卖方分析师岗位干到退休!”
《新财富》“双钻石”分析师周海晨在赵金厚的退休仪式上也是感叹:“虽然卖方研究目前面临降佣、产能过剩的困局,但只要坚守研究、专业过硬、贴心服务,真正为客户创造价值的卖方研究是市场永远需要的,卖方分析师大有前途。”
投资的目的是获取收益
问起赵金厚,他职业生涯的最大成就是什么?
“很惭愧,确实没有取得什么突出成就。”赵金厚的回答很谦逊:“虽然也推荐过许多好公司、好股票,获得过一些评选佳绩,但这算不上什么成就。自己最大的收获是数十年跟踪分析农业,熟悉了中国农业长期历史演变及发展趋势,建立了农业相关子行业的分析逻辑框架,总结了部分农业企业的商业模式及核心要素。”
赵金厚的职业生涯起步于中国资本市场的草莽阶段。研究业务早期更是一团乱麻,初入行业的赵金厚,做的是配合投行做项目、资本运作方案、陪同调研,给政府、企业做财务顾问等工作。
“现在想想,那个时候的研究报告并不是现在意义上的研究分析报告,只是简单的跟踪,蜻蜓点水,更多的是从产业的角度研究行业、公司,而不是从投资的角度去研究,主要聚焦在过去,对政策、行业、公司的发展历史进行总结,对上市公司的跟踪研究不紧密、缺乏连续性。”赵金厚介绍,后来,随着中金公司将国外卖方研究体系全面引入中国,赵金厚们才开始接受更系统的研究理念,“估值、业绩预测、目标价等定性定量的分析才进入研究报告。”
在这个过程中,赵金厚也不断搭建自己的研究体系。从最开始主要写股评、资本研究报告等,慢慢转向对行业、公司的未来研究判断,并注重与客户交流,学习海外的研究报告,从投资的角度诊断公司的投资价值,做盈利预测、模型分析等。
在农业领域,赵金厚研究从公司延伸到行业、产业链及相关的社会经济因素,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研究框架。在这套框架的基础上,赵金厚也结合农业企业的特点,不断深入一线调研,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也使得他在很多标的推荐上取得了巨大的优势。
2012年底,他长期跟踪的一家公司作为国内首家采用悬浮培养工艺生产的高质量口蹄疫疫苗,通过给规模化养殖场定制生产,销售规模可能迎来突破性进展。随后,赵金厚和同事一起飞赴呼和浩特实地调研,深入工厂,仔细测算,并作趋势性分析。生猪养殖行业规模化,客观上需要高质量疫苗,愿意并有能力采购高质量、高价格疫苗,公司产品适应行业变化趋势,未来可期。随后,赵金厚推出了相关报告。在之后的几年里,公司高端定制疫苗销售规模确实快速增长,股价也走出了一波上涨行情。
深入的分析让赵金厚对于公司的本质看得更加清楚。当年沸沸扬扬的银广夏,因有“庄家”操纵(事后被监管机构查处),股价走势非常凌厉,成为当时市场大牛股。而赵金厚觉得其基本面并不支撑其股价走势。但作为卖方分析师,面对不断上涨的股价,没有抓住机会及时推荐,感到压力非常大。为了弄清公司主营业务实际盈利水平,赵金厚直接联系公司下属的天津工厂,与一线人员交流。最终,他在一份内部报告中写道:然而,仔细研究公司历年经营情况,其主营的不断变化、利润的操作嫌疑,多少让人对其持续成长性心存芥蒂。
不久,银广夏的神话破灭。申万研究所还在其网站发了一篇小段子《我们为什么不推荐银广夏》,肯定了赵金厚的判断。
谈及多年研究的收获,赵金厚表示,研究理念始终未变,即“坚持专业研究,深度挖掘价值”,这是由专业研究机构的定位和投资机构“价值投资”需求所决定。
但在具体研究方法上,则随资本市场和卖方研究的发展而日益成熟。比如,早期的行业公司研究侧重历史数据和发展历程的分析总结,然而,投资更多的是未来预测,研究分析的重点也逐渐转移到未来发展盈利预测上来。
赵金厚总结,分析师有三个境界,股评家、行业分析师、股票分析师。早期的股评家主要依据宏观信息、技术分析研判未来走势;行业分析师是基于行业研究找出“好公司”;股票分析师则不仅要研判公司未来业绩变化趋势,还有分析其合理价值区间,即估值。
“投资的目的是获取收益。证券市场投资收益主要来自两部分,一是上市公司盈利分红,即企业创造的价值收益;二是市场交易形成的价差收益,即市场交易收益。二者之和形成了实际的投资收益。”赵金厚表示,企业的盈利可以通过深度研究去把握,市场交易波动则复杂难测。好公司的盈利回报远远低于市场价格下跌损失,则总投资收益自然是亏的,这应该算是个失败的投资。因此,好公司不等于好股票。所以,在好公司的基础上,要考虑市场波动风险,追求好的价格,理想的价值投资肯定是用“好价格”买“好公司”。
分析师仍然具有超额收益
当下的研究行业比较浮躁,从业者压力都很大,很多分析师觉得难以找到发展方向,一些从业者将分析师描述成一个“苦”行业。但是赵金厚认为,分析师仍然是一个具有“超额收益”的岗位,值得更多人投入精力,持续为客户创造价值,也能获得足够丰厚的回报。
“苦与不苦是相对的,现在能有多少‘活少钱多’的行业呢?”赵金厚说道,卖方分析师的“苦”也许是相对于其他岗位而言。卖方分析师的苦,既表现为看得见的高强度行业公司调研、撰写研究报告、客户路演服务等“体力活”上,还包括看不见的因研究判断差错、客户信任度下降等内心自疚和自责上。
他认为,第二种压力体现在不同的分析师身上甚至有很大差距,责任心较重的分析师往往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而对自己的分析建议毫不在意的卖方分析师则可能并没有直接的感受。
对于有志于从事分析师工作的年轻人,赵金厚建议,首先,保持持续学习的热情,券商研究是一份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不断提升专业知识与技能,以应对研究领域的快速变化。其次,勇于创新,不断探索新的研究方向和方法。此外,注重团队合作,学会与他人共同协作,分享资源和经验,共同进步。研究之路往往充满挑战,需坚持不懈,才能取得成果。
赵金厚认为,做好分析师需要认同所在机构的研究价值观,能团队作战,同时也要有较强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具体来说,必备条件有三个方面:其一,勤奋肯干;其二,良好的营销能力和沟通技能;其三,持续学习的精神,分析师需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
“最重要的是,分析师一定要努力搭建好自己的知识体系,踏踏实实把行业和个股研究的基础打牢,否则就对自己的研究没有自信,不能勇敢地推荐股票,就不能为投资者创造价值。”赵金厚说道,希望这些建议能对有志于研究事业的年轻人有所帮助。
责编:罗晓霞
校对:赵燕吉安股票配资